这个夏天,怀远县常坟镇的田间地头、农家院落,迎来了一抹亮丽的绿色—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护理系“情系桑榆晚,护伴朝阳暖”实践团队。2025年7月1日,E小护们背起行囊,走出校园,将专业所学化作守护健康的坚实力量,将“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”的信念转化为实践路上新征程,力争让青春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勇立潮头。
第一部分:不负青春
“医学生的第一课,就是要明白为谁而学、为谁而医。”时刻将红色教育融入健康服务,通过寻访乡村医疗事业的开拓者,上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,为E小护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医德医风课。特别是村医孙阿姨让E小护们记忆深刻,“那时候没有先进设备,靠的就是‘三件宝’:听诊器、血压计、体温表,还有这颗赤诚的心。”孙阿姨的话让E小护们陷入沉思,前辈们用最简陋的条件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,这就是医者仁心最好的诠释。新时代的中国青年,生逢其时、重任在肩,在这个火热的夏天,E小护们用脚步丈量责任,用行动诠释担当,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书写着属于新时代医学生的青春答卷。
第二部分:淬炼青春
“医学是实践的科学,医德在服务中养成。”带队老师带领着E小护们在常坟镇开启了知行合一的实践锻炼。在集市义诊台前,面对排队等候的乡亲们,E小护们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基层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渴望。量血压时,常同学发现一位老大爷的血压高达180/110mmHg,立即向带队老师报告,并耐心向老人解释危险性,反复叮嘱就医注意事项。在健康宣讲中,E小护们发现很多村民对慢性病防治知识严重缺乏。于是,他们连夜修改方案,用当地方言编写顺口溜,制作图文并茂的宣传单。“降压要记‘三低'诀:低盐低脂低压力;管住嘴、迈开腿,血糖稳稳不会飞”……这些接地气的健康口诀深受村民欢迎。带队老师时刻强调:“医学不仅要治病,更要关心人的整体健康状态。”这不仅是一次课本知识和现实需求的完美融合,更是引导E小护们真正做到以“提灯精神”淬炼青春信仰。
第三部分:共赴青春
随即E小护在集西村村支书的带领下走访参加过抗洪救灾的孙爷爷,老人拉着E小护们的手说:“你们赶上了好时代啊!现在的医疗条件这么好,你们更要好好学、好好干,对得起这身白大褂。”这番话让在场的每位都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。在集西村村委活动室,E小护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活动—“新时代医学生责任担当”主题讨论会。大家围坐在一起,齐声重温“我志愿献身医学,热爱祖国,忠于人民……”字字铿锵的医学生誓言;踊跃畅谈三下乡实践以来的所见所闻、所思所悟,切实感受“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”的庄严承诺。这不是终点,而是起点,在一次次的弯腰问诊中,在一次次的方言解读中,在一次次的健康宣讲中,课本上的医学理论,终于有了泥土的温度,E小护们找到了青春的方向——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,用仁心仁术守护百姓健康,在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实践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。
从“不负青春”的初心叩问,到“淬炼青春”的实践磨砺,再到“共赴青春”的使命担当,E小护们在这个夏天完成了最为动人的成长蜕变。当晨曦再次洒向常坟镇的田野,那些忙碌的绿色身影已然绘就了一幅新时代的“青春扎根图”——这幅画里,扁鹊的银针与5G健康档案,在同一个坐标相遇,他们以专业守护健康,以仁爱温暖人心,让红医精神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芒!这,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最美的青春模样!
(情系桑榆晚,护伴朝阳暖社会实践团队)